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视察

调研视察报告

市政协“加强地方税源建设”界别协商会议纪要

2018/3/20 17:14:59  点击:6371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8月16日上午,市政协组织部分经济界委员召开“加强地方税源建设”界别协商会议。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东港区国地税联合办税大厅和市地税文化展览馆,听取了市地税局关于全市地方税源建设情况介绍,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座谈讨论交流,就我市经济新常态下涵养培植税源、促进财政增收、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协副主席王克军同志出席并讲话。现纪要如下:
    各位委员高度评价了我市地方税源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地税系统围绕改革发展大局,坚持“实干创优,走在前列”,提升税收管理质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财力保障。一是地税收入迈上新台阶。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大、营改增改革和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带来的困难,挖潜增收,严征细管,实现了地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二是税源控管能力实现新提升。在全省率先开展征管基础标准化建设,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超前谋划、精准发力,不断夯实征管基础,税源控管能力持续提高。三是税收管理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实践“四位一体”税收管理新模式,减轻了基层负担、方便了纳税人办税、降低了执法风险。四是财源培植取得新成效。开展“一对一”服务,精准帮扶拟上市企业发展。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条措施,开展“银税互动”,破解企业“融资难”、银行“放贷难”问题,拓展了聚财渠道。五是联合办税形成新合力。加强与国税部门密切配合,在全省首创国地税联合办税模式,实现了工作理念、工作督导、工作落实的深度联合,有效解决了地方税费流失问题。
    委员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市在地方税源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受“营改增”税制改革影响,营业税整体退出历史舞台,造成地税税源主体税种缺失,地方税收税基变窄;二是部分本土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大量工程业务,特别是建筑施工、设备安装、港口货物运输等大多被外地企业承揽,本土企业发展空间受到很大挤压,税源流失严重。三是新形势下征纳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地方税收征管对部门协作和第三方信息依赖程度增强,传统税收管理方式难以对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和应税收入实施有效监控;四是面对纳税人复杂多样的需求,对纳税人个性化服务开展力度不够。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委员们建议:全市地方税源建设,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树标杆、争先进位走在前”活动要求,瞄准省内青岛、烟台、威海和江苏无锡、苏州、南通的同行业,精准寻标对标,虚心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加强税源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以问题导向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切实把加强税源建设作为扩大地方财税收入的治本之策。
    一、加强地方税源体系建设,挖掘和培育新的主体税种。紧跟税制改革步伐,积极适应“营改增”后地方税收特点,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主体税种,发挥其主导、带动和支撑作用。一是做好个人所得税管理。建立以纳税人识别号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为基础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适时与银行、国土、房管等单位实行计算机联网,对个人的重要收入进行计算机网络监控和比对分析,提升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收入总量。二是做好资源类税收管理。既要加强因土地而派生的“土地五税”的管理,又要强化对矿产资源税的管理;在水资源税即将开征之际,超前研究税收征管的新方法新措施。三是做好“零散”税源管理。要对财产行为税等“小税种”精耕细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房屋建设、交易、装修、租赁“四房”税收管理;对即将开征的环保税,要搞好征前测算。
    二、用足用活税收政策工具,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准确把握税收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契合点,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对支持企业重组、改制、优化股权结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的税收政策,要围绕企业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宣传辅导、执行落实和跟踪问效,最大限度发挥税收政策对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促进作用。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强化质量、品牌和创新意识,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加速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探索建立有限责任的“企业联保基金”,适度解决部分企业发展资金难题。要以“建链、强链、补链”和“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为主路径,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并举,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三、促进企业梯队建设,培植新的税源增长极。要围绕主导产业,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储备、推进、落实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入。要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对特别重大的项目,实行“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按期投产。同时,要加快企业上规升级,壮大税源市场主体。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筛选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市级重点骨干企业,在要素供给、金融支持、财政奖补、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其带头发展、带动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壮大产业发展源头。要制定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
    四、持续实施“三招三引”,抓好税源增量建设。要围绕“突破园区、聚力招引”头号工程,把重点产业链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500强和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引入一批能够支撑起整个产业链或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龙头企业,配套一批产业上下游精深加工项目,实现重点产业链条式组合、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要紧盯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突出钢铁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粮油及食品加工、浆纸包装印刷、现代物流等产业,完善招引政策,实施重点突破。充分考察和研判企业的税收潜力,特别是注重项目对我市地方税收的贡献率,千方百计引进和扶持大型骨干税源企业。
    五、积极实施协同共治,堵塞税收征管漏洞。针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税源的隐蔽性、流动性日益增强,地税部门掌握涉税信息不全面、不及时的困境,要把“应收尽收”作为重要目标予以加强。一是继续推进国地税合作。强化国地税部门在联合办税、联合税收风险防控、联合税收宣传、联合执法、联合权益保障等方面深度合作,有效解决国地税部门之间“信息不畅”、税收管理“抓手缺失”等带来的税源流失问题。二是把税收共治变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强化协同共治意识,开启综合治税大数据时代,加强涉税信息共建共享,把分散在税务部门外的各部门涉税信息集中整合,全面掌握税源信息,有效开展信息比对,从中发现征管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征管体系,防范地方税收“跑冒滴漏”。三是加强纳税服务考评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对纳税大户的个性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纳税服务绩效评估体系。